遼沈晚報采訪沈陽建材網創辦歷程
點擊次數:0 發布時間:2017/2/25
10年前,董愛勇是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專業的一名普通學生,曾經獲得遼寧省優秀學生干部的他本可以留校當老師,拿著穩定的收入,但是憑著自己對于互聯網的強大興趣和技術,他選擇了放棄穩定的職業,創辦了遼寧第一家建材類網站。經過10年的努力,網站從最初不到100人的用戶發展到全國上千萬的用戶。對于創業,董愛勇表示,“如果選擇創業就要較真兒到底,就要不給自己留后路。”
對互聯網感興趣 自學模仿各種網站頁面
1999年,董愛勇從老家唐山來到沈陽上大學。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年代,董愛勇對互聯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“那個年代互聯網剛剛興起,大家對網站都不太了解,我當時就覺得特別新奇,也想自己做一個試試。”憑著這股沖勁兒,董愛勇模仿當時的搜狐、網易等網站界面,能夠自己做出來一模一樣的網站界面,“我之后又自己學習flash,看了很多互聯網技術的書,當時就是覺得這個東西太神奇了,好玩。”
資金足夠就沒有后來的“博客”了
隨著自己對互聯網了解的越來越多,董愛勇開始琢磨創辦個人網站。2001年,還在上大三的董愛勇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“小勇網絡”網站,功能類似現在的“博客”,主要具備留言本功能,“學生可以在網站上留言,可以選擇公開或者私密聊天,還可以設計個人界面的皮膚、背景音樂和表情。”
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,網站每日的瀏覽量都可以達到10萬以上,有的時候由于流量太高,服務器支撐不了,都斷機了。當時很多正在戀愛的大學生就會在上面互相留言,秀恩愛。“當時大家還是對于QQ比較熟悉,但是這個網站可以選擇公開留言內容。”
由于沒有后期的資金投入,再加上服務器支撐不了強大的瀏覽量,網站最后就逐漸荒廢了。“當時每次看到瀏覽量那么高,都特別興奮,但是最后沒能堅持下來,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挺可惜的。”
老師介紹給企業做網頁 一個能賺1000多元
憑借自己對互聯網行業的興趣和努力,大學期間,董愛勇在學校已經小有名氣,有時候會幫助老師做一些學校網站的維護工作,老師還會給他介紹一些企業請他做網頁。董愛勇還記得自己賺的第一桶金是為一家留學公司做網頁,“當時賺了1000元,也覺得挺有成就感的。”
之后,董愛勇就在學校里創辦網絡公司,專門給企業做網頁或者給學生做簡歷發到網上,“我當時做了很多傳單在學校里發,有時候也到公共場所發傳單,但當時經驗太少了,沒什么人脈,最后也沒做下來。”
3個人租不到70平小房子吃住辦公在一起
雖然學生期間的創業并不順利,但董愛勇沒有放棄創業的念頭。2007年,他利用大學期間給公司做網站賺的不到3萬元錢雇了2名計算機專業的同學,在十三緯路附近租了一個不到70平方米的小房子,買了五六臺電腦,開始了創業。
“當時啟動資金特別少,每個月只能給同學開1000元左右的工資,他們父母也不想讓他們跟著我吃苦,那時候我們吃住、工作都在一個小屋里,真的挺艱苦的。”
為了確定網站行業方向,董愛勇和團隊幾乎把各個行業選了個遍,對每個行業都進行了研究,最后選擇了人才和建材兩個方向來嘗試發展。“當時我們做了兩個網站,一個是人才招聘的,另一個就是建材行業的,由于當時從事人才行業的網站比較多,我們沒有大筆資金的投入,最后舍棄這個方向。”
對于建材行業,董愛勇覺得,建材行業比較特殊,很多情況需要定制,而且建材材料很多都是比較大件的,物流也不方便,因此從事建材行業網站的人就比較少,“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機會。”
10年間 用戶從不到100增長到上千萬
最開始,網站沒什么名氣,董愛勇就靠低價格吸引客戶,每個客戶每天只需要交1元錢就可以在網站上顯示信息,“當時這個價格已經夠不上成本了,基本屬于賠錢在做。”盡管這樣,在最初的2年里,公司的用戶也只有不到100個。
但對于每個創業者來說,最初的客戶積累都是比較困難的,在經過最初2年的困難時期之后,董愛勇的團隊已經從最初的3人壯大到10多個人,客戶群也逐漸擴大,新客戶帶老客戶的也越來越多,收費也變成了每年880元。截至目前,網站已經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都開通了分站,全國的用戶已經增長到上千萬。
跑客戶135次公交卡半個月不到就用光
能夠挺過去的困難就都不算是困難,但在最初經歷時的一幕幕,董愛勇現在回憶起來還記憶猶新。網站成立之初,如何吸引客戶是他最頭疼的事情,“當時很多人對互聯網都不太了解,我們網站也沒什么名氣,只能靠我們自己出去找客戶。”
最初的2年間,董愛勇幾乎走遍了沈陽大大小小的建材市場,“那時候對沈陽的地方也不太熟,就只能每天查公交線路,到處跑客戶,我記得當時有一種70元135次的月票公交卡,我不到半個月就用光了。”
“覺得自己是騙子,沒說兩句就被轟出來了”
有時,即使好不容易來到建材市場找到客戶,也經常是沒說兩句,就被客戶攆出來了。有一次,董愛勇去九路建材市場一家做窗簾的客戶店里,剛進門說明自己是做互聯網的,就被老板嚴詞拒絕了,“不做、不做,我們不做那個,咱家現在不愁生意。”
有時候,董愛勇跟商戶根本說不上話,發現是來做推銷的,對方就覺得他是騙子,“可能當時大家對于互聯網不太了解,意識上還始終認為實體店銷售最可靠,所以也不在意。”
對話
不建議大學生畢業就創業 至少在相關行業工作1年
作為創業的過來人,董愛勇覺得大學生不要在畢業之初就創業,“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有創業夢,但現實和夢想是有差距的。”董愛勇建議大學生畢業后先在想要創業的行業工作1年左右的時間,積累一定的經驗和人脈之后再選擇創業,成功的可能性會更高。
“我最初畢業的時候就先在一家軟件公司工作了1年,當時也學習了很多新的技術和管理的想法和經驗,之后我辭職自己創業的時候,老板也留了我好多次,但我最后還是離開了。”董愛勇認為經驗是大學生創業的軟肋,如果有相關行業的了解過程會更好。
創業就會越到各種困難,在董愛勇看來,創業就要憑著一股勁兒,決定了就不要給自己留后路。其實,在畢業之初,董愛勇是有機會可以留校當老師的。“當時老師希望我留校,但是我想創業,老師因為這件事還對我意見挺大的。”
自從決定創業之后,無論中間有多困難,董愛勇都沒有想過放棄。“我當時就覺得,走出來就沒有回頭路了,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。”回想起當初的覺得,董愛勇表示現在他的很多同學也有很好的出路,有的還當上了副廠長。
當時,董愛勇也可以選擇一邊當老師一邊創業,如果不成功還有份穩定的工作做后盾,但他沒有這么做。“我沒有后悔當初自己的選擇,至少我現在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,工作很自由,收入也可以。我是一個比較較真的人,一旦認準了就不回頭。”